多年从业,心态转变
回想起多年前,我刚踏入保险行业那会儿,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。那时的我,满心热忱,积极地向身边的每一个人介绍保险的重要性,苦口婆心地劝他们为自己和家人添置一份保障。每一次与潜在客户的交流,我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乎命运的游说,试图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真诚态度,打动他们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买单。
我曾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,听到过各种各样的拒绝理由。有的人说:“我身体倍儿棒,吃嘛嘛香,保险这东西跟我没啥关系。” 还有人满脸警惕,直言:“保险都是骗人的,我可不想掉进你们的坑里。” 甚至有人觉得买保险不吉利,仿佛一旦买了,厄运就会找上门来。这些质疑和拒绝,在当时真的让我倍感挫败。我不明白,明明保险是能在关键时刻拯救家庭于水火的利器,为何大家却如此抵触?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,见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。我看到那些当初拒绝保险的人,在遭遇重大疾病或意外时,眼神里透露出的无助和绝望。他们四处筹措医疗费用,家庭经济瞬间陷入崩溃的边缘,多年的辛苦打拼付诸东流。我也见过一些人,在风险降临后,懊悔不已,痛哭流涕地诉说着要是当初听了我的劝,买了保险该多好。
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,人性在面对保险这件事上,有着难以捉摸的复杂性。一个人对保险的认知,会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变化而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。今天还对保险嗤之以鼻的人,明天可能就会四处打听如何购买。即便生活中每天都有风险事件发生,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,但人们往往还是心存侥幸,不愿意主动去拥抱保险。
慢慢地,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。我不再像从前那样执着于劝人买保险,因为我深知,这种做法不仅难以奏效,还容易给双方带来压力。我开始思考,作为一名保险从业者,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。
劝人买险,困难重重
认知鸿沟难跨越
在大众的认知里,保险常常被蒙上一层厚厚的误解面纱。许多人觉得自己身体康健,便笃定保险与自己毫无关联,他们坚信 “我这么健康,保险这东西根本用不上,买它纯粹是浪费钱”。这种想法看似有道理,实则忽略了风险的无常性。疾病和意外并不会因为一个人当下的健康状况就绕道而行,一旦降临,往往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。
还有一部分人,深受过往一些负面事件的影响,坚信 “保险都是骗人的”。他们可能听闻过某些保险理赔纠纷的案例,或是遭遇过不专业的保险销售人员,从而对整个保险行业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。在他们眼中,保险合同里满是晦涩难懂的条款,理赔时更是困难重重,仿佛保险公司总是想方设法拒绝赔付。
另外,受传统观念的束缚,有些人认为买保险不吉利,好像买了保险就会把厄运招来。在他们心里,保险是一种不吉祥的象征,与平安幸福背道而驰,所以对保险避之不及。
改变成年人这些固有认知,谈何容易。几十年形成的观念,就像坚固的堡垒,岂是轻易就能被攻破的?每一次试图纠正他们的想法,都像是在与一堵无形的墙碰撞,那种无力感让人深感挫败。
人性使然难扭转
人性在面对保险时,展现出了令人费解的矛盾。明明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,每天打开新闻,都能看到各种意外事故、重大疾病的报道,但人们总是心存侥幸,总觉得那些不幸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。即便亲眼目睹了身边的人遭遇风险,陷入困境,可当事情过去,自己又恢复到了从前的状态,对保险依旧是冷漠以待。
就像我认识的一位朋友,他的邻居突发重病,家庭为了治疗费用四处奔波,负债累累。当时他还感慨万分,觉得保险真的很重要。可没过多久,当我和他谈及保险时,他却又打起了退堂鼓,说自己还年轻,身体好着呢,这种事不会轮到自己。这种对风险的忽视和对保险的抗拒,仿佛是人性中的一种本能。人们总是习惯关注眼前的利益,而对于未来不确定的风险,往往选择视而不见。即便风险的警钟在耳边一次次敲响,人们也总是左耳进右耳出,不愿意为了那看似遥远的风险,提前做好准备。
推销低效反招嫌
从专业营销的角度深入剖析,在客户 “觉察阶段” 过度发力劝人买保险,实在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做法。在这个阶段,客户从内心深处认为不需要保险,到开始觉得有购买保险的必要,这中间的转变过程往往漫长而艰难。多数从业者却在这个阶段投入了大量的精力,不断地向客户灌输保险的重要性,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。然而,这种做法就像是在一片干涸的土地上强行播种,很难收获理想的成果。
在这个阶段,从业者的过度教育,反而容易引发客户的反感。想想看,当一个人原本对保险没有任何兴趣,却不断地被人说教,告诉他必须要买保险,他会作何感想?这种毫无界限感的推销,就如同强行闯入他人的私人领地,让人感到不适和厌烦。
曾经就有客户向我抱怨,说有保险业务员为了让他买保险,频繁地给他打电话、发信息,甚至还跑到他家里,一待就是几个小时,滔滔不绝地介绍保险产品,让他苦不堪言。这样的推销方式,不仅没有让客户对保险产生好感,反而让他们对整个保险行业都产生了抵触情绪。
在 “觉察阶段” 大力劝人买保险,不仅难以达成销售目的,还会破坏客户与从业者之间的关系,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转变策略,成效显著
聚焦搜寻,精准发力
当我将目光从 “觉察阶段” 转移开,聚焦于 “搜寻阶段” 时,我发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。在这个阶段,客户已经开始主动思考保险的必要性,他们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,渴望找到一位可靠的引路人。而我,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那盏明灯,吸引他们向我走来。
为了在 “搜寻阶段” 脱颖而出,我精心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。我通过撰写专业的三讲文,详细阐述保险的原理、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。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我的心血,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将复杂的保险知识讲解得清晰透彻。同时,我在朋友圈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,分享保险行业的最新动态、理赔案例以及一些实用的风险防范小贴士。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我的专业素养,还让朋友们感受到我对保险事业的热爱和专注。
我还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,发布文章和视频。在文章中,我会深入剖析不同保险产品的特点和优势,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,让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保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。在视频里,我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保险知识,打破了传统保险宣传的枯燥乏味。通过这些方式,我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专业形象,吸引了越来越多有保险需求的客户主动向我咨询。
有一位客户,就是在网上看到了我写的一篇关于重疾险的文章后,主动联系了我。他在留言中说,我的文章让他对重疾险有了全新的认识,他一直想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一份重疾险,但市面上的产品琳琅满目,让他无从下手。看了我的文章后,他觉得我很专业,也很值得信赖,所以希望我能帮他制定一份合适的保险方案。就这样,因为我在 “搜寻阶段” 的努力,成功收获了一位客户的信任。
助力评估,凸显优势
当客户进入 “评估阶段”,他们的需求变得更加明确,也更加迫切。此时,他们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的行人,面临着众多的选择,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引。而我,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市场的深入了解,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支持,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。
在这个阶段,我会详细地为客户介绍不同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、保险金额、保费价格、理赔条件等关键信息。为了让客户能够更直观地进行对比,我精心制作了同类型产品的对比表,将各个产品的优缺点清晰地呈现出来。比如,在对比两款重疾险产品时,我会从疾病种类、赔付次数、是否包含轻症豁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,让客户一目了然地看到两款产品的差异。
除了产品对比,我还会向客户分享我所在公司和团队的优势。我会介绍公司的实力、信誉、服务质量以及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协作精神。我会告诉客户,选择我们,不仅是选择一份保险产品,更是选择一个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和贴心的服务团队。我们会在客户需要的时候,第一时间伸出援手,为他们排忧解难。
我还会分享一些客户的真实案例和评价,让客户能够从他人的经验中了解到我们的服务质量和产品价值。有一位客户在购买保险后,不幸患上了严重的疾病。在他申请理赔的过程中,我们团队积极协助他准备各种资料,与保险公司进行沟通协调,最终让他顺利地获得了理赔款。他对我们的服务赞不绝口,还特意写了一封感谢信。我将这个案例分享给其他客户,让他们看到我们在关键时刻的担当和能力。通过这些努力,我成功地帮助许多客户在 “评估阶段” 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,实现了高效成交。
尊重选择,理性对待
在保险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,我深刻认识到,每个人对保险的需求和看法都不尽相同。作为一名保险从业者,我不再执着于劝人买保险,而是选择尊重每个人的自主选择。我相信,只有当一个人真正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,从内心深处产生购买的意愿时,保险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。
我希望大家都能理性看待保险,不要盲目跟风,也不要一味排斥。在面对保险时,不妨静下心来,认真思考自己的需求和风险状况。如果你觉得自己需要保险的保障,那么一定要选择专业的人士,仔细了解保险产品的条款和细则,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方案。如果你觉得自己目前不需要保险,那也没关系,毕竟每个人的生活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都不同。
保险只是一种工具,它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,但可以在关键时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一份保障。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,让生活更加安心、美好。
写在最后
如果你想正确了解保险、避免踩坑或者有相关业务咨询的需求,不妨联系我v信(139-2376-5156)。我的做事风格很简单,你有需要,我随时都在;你没需要,我绝不烦扰。
如果你曾经买过保险,但是不清楚自己都买了啥,需要梳理保单,那么也可以联系我。保单整理对我来说轻车熟路,也许我的一个专业建议,就可以避免几万、几十万的潜在损失。
如果你对保险经纪人创造价值且受人尊重的这个角色感兴趣,希望加入我们团队,也欢迎加我V信(139-2376-5156)交流、考察。